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宿山寺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宿山寺的教学反思1古诗教学对于一个新手教师有一定难度,我也是处于不断思索学习之中。回忆起之前的课堂,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对古诗的理解上而忽视了对古诗的诵读,学生只是为了达到背诵的要求而一遍遍的读,体会不到诵读古诗的韵味,课堂就显得单调乏味。所以还是要研读教材、教参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二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只学过四首李白的古诗,对李白了解比较少,对古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王岩梅老师采取主要教学方法就是紧扣古诗中的楼高的景象,引导学生抓具体的诗句,师生之间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善于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从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融入到古诗的情境之中,真正领会《夜宿山寺》里的意境之美。
课堂刚开始时用古诗对对碰的游戏复习旧知识促进积累,又巧妙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字理解古诗题目。自由朗读故事自己感知古诗大意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古诗的理解王老师以读为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开始是老师示范学生跟读,读出古诗节奏,多找学生练习读。在理解前两句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再读,鼓励学生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感受或者动作,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接着就是同桌互读、指名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伴奏是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总之这堂课王老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那么今后在我的课堂也要重视朗读,精心备课,让学生愿意去学习古诗。
夜宿山寺的教学反思2《李时珍》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讲述了我国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边行医边研究药物,用了27年时间,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叶圣陶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教学这一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主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经过,体会他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资料。在学生自读课文时,鼓励学生通过读文质疑,使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的问题有关于李时珍的,也有关于《本草纲目》的,在小组交流讨论后,提出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有
的同学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拿出来交流,老师作了适当的补充。“从哪里看出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本草纲目》是怎样编写出来的,为什么说它中药书中的伟大著作?”带着问题深入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解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后,学生积极交流,有的用课文的语句来回答,有的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可见学生在读中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和内化。“你们认为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与小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讨论问题,增强了学习兴趣,又交流了各自的看法,互相补充。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进一步体会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我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颠簸引导,履行了主导的职责。
1.位置互换,主动探究。
在探究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把学生摆在了主要位置上,老师在旁观之,与教师位置的互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权,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搭建了平台。
2.创设情境,发展语言
(1)情境创设,优化语言;在课堂教学的始末,均配以舒缓柔和的音乐,仿佛将学生带入了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使之读有感情,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充分思考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2)以读为本,感悟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齐读、默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质疑解疑,充分感悟语言。
(3)拓展想象,运用语言;在口语交际这一环节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让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李时珍的敬仰之情,起到了“一石击二鸟”的作用。
夜宿山寺的教学反思3《夜宿山寺》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本首诗歌的教学目标:
1、学习6个生字,会写3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诗歌教学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大胆的想象以及诗人对山、楼之高的感叹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育自学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四个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认识生字,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在想象画面时,先组织学生朗读诗句,然后小组合作为每句诗配上一个动作或手势,既有助于背诵积累,有能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互相合作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环节中有点操之过急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反复地练习巩固,而是迅速地进入了下一环节,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去改进。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夸张手法的运用时,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恐惊天上人“时,学生质疑:天上没有神仙,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但是显然,孩子们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不是很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我去思考。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放慢速度放低要求,以孩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地备自己,重视课堂的生成,打开陈旧的模式,放开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大语文化。
夜宿山寺的教学反思4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大胆的想象以及诗人对山、楼之高的感叹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的朗诵上,在揭示课题理解课题意思后,让学生自由读诗歌,然后通过指名学生读,男女生合作读,分小组读等方式,让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诗歌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再逐步理解诗歌词语意思,让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一定的理解。
不足之处:
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而是过于迅速地将诗句中字词的意思告诉了学生,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去改进。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夸张手法的运用时,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恐惊天上人“时,学生质疑:天上没有神仙,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但是显然,孩子们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不是很理解,这一环节的教 ……此处隐藏7763个字……察访采集药材。”而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万民得福,顿时一个吃尽千辛万苦却毫不退缩的高大的李时珍形象印在了脑海里。
夜宿山寺的教学反思14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夜宿山寺》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收获颇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芮老师和白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环节,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节芮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课前诵李白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接着出示“宿”字的义项引导学生解题,由图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孩子们明白了宿的意思,在由甲骨文引导到汉字,不仅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使孩子们记忆牢固。
第二节白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目标明确,对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培养到位,尤其是生字教学中识字方法的归类,还有教学夸张修辞方法时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教师较独到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力。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就是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要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夜宿山寺的教学反思15《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肥市金葡萄小学 孔德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在前后联系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李时珍察访药材时衣食住行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述课文一二段
1、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读词语: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一心赶路 飞鸟归林 焦急 隐隐约约 轮廓
破败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蜘蛛网 夜幕 降临 枯枝杂草 舀
煮沸 喝 啃 长年累月 奔波 皎洁 行囊 砚台 垒成 端详 嚼嚼 山风呼啸
2、你能用上面一些词语复述一二段内容?以上词语,是李时珍察访药材的经历,感受到什么?(苦累)
二、读文寻“苦”。
文中介绍了他吃了哪些苦?默读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可以写批注,再同桌交流。
一、浮想画面,感受古寺环境的破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请大家将语言组织好,先自己说,再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师徒为了察访药材,住进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粮,品尝药草,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
2.找出集中描写“古寺”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哪个词最能反映古寺的特点?
3.学生找出古寺的特点是“破败”后,师范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败的情景?
组织交流。①情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②分析:“到处是灰尘、厚厚的蜘蛛网”说明了——(长时间没人住);“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说明了古寺一些墙壁倒塌了,无人修整,寺里阴暗潮湿)。
三、前后联系,品析察访过程的艰辛
1.师:请大家联系第1—3自然段,说说:李时珍师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这座破败的古寺的?
2.学生自读后,组织讨论:
①是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的情况下(第1自然段)。这几个月是怎么走过来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请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想想:在路上,他们饿了——(啃几口干粮。比较:课文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们白天——(赶路察访药材),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因为他们一心走路,错过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环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在客店里,没有 ,没有 ,没有 。有的是 ,有的是 ,有的是 。 他们为什么不住在这样温馨的客店里,他们赶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修订《本草》)
3.李时珍师徒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4.李时珍觉得这样苦吗?李时珍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抓住“吃点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造福人类,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时珍吃的苦少吗?为什么说“吃点苦”?②“是值得的”,为什么值得?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6—7自然段。
三、适度拓展,体会冒险尝草的精神
1.指名读第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2.组织交流。
①白天,赶路、采药,已经很累了,晚上还在趁着月光记录寻访所得,真令人感动。他们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来的。
②抓住“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不怕冒险的精神。
讨论:李时珍尝药草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补充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是“蔓陀罗”。为了解它的药
效,李时珍把蔓陀罗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他们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过了好长时间,李时珍还没醒过来,家人和徒弟赶忙端来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甘草汤,灌到他嘴里,没多大功夫,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当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险时,李时珍笑着说:“不亲自尝尝,怎么断定它的药效呢?”说完,赶忙记录下蔓陀罗的作用、功效以及反应过程等。
4.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读后出示,要求学生口头填一填: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寺内 。他们饿了, ;渴了, ;冷了, ;累了, 。夜渐渐深了,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要踏上察访药材的路程了。
5.组织讨论后,指导读第8—13自然段。
6.师: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苦吗?(的确很苦。)但李时珍怎么说的,读第7自然段。
7.动笔写写:同学们,你学了本文后对李时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请给李时珍写一段心里话。组织交流,结束课堂。




